Weekly | 科技文化。

实际上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公司,能真的有效的把企业文化,成功的分解到日常的工作中……

Weekly

小望同学学会了扶站……正式宣告以前那个躺着卖萌,自己吃自己睡的可爱小朋友从此离开了我们,进化成了凌晨三天站在床上不肯睡下的神兽。

Logseq真是完美的工作笔记本,多线程的工作和碎片化的记录比树状结构更容易关联起来,查找方便,纯文本的性能也很优秀,加上类似Notion的主题,外观看着也很带劲……工作里的快感,很多时候来自奇奇怪怪的地方啊。

这周把大部分工作的细节,从GTD挪到了Logseq中,日常工作8小时内,很多需要需要的并不是任务系统,而是复杂任务的拆解和记录能力,这个时候,Todoist会显得非常吃力(我给他们提了好几次,对于拥有上百个Tasks的复杂项目,需要一个更专业的紧凑的界面,来更高效的整理和规划,但貌似这并不是Todoist的定位),相对的Mac世界的OmniFocus,Windows世界的MyLifeOrganized就会好很多。

而对于笔记而言,使用Notion了两年,对于有重度书写需求的人来说,Notion更像是一个花架子,啥功能都有,也很漂亮,但用起来「不跟手」(主要是不跟键盘)。不过对于归档很多文章和一些摘抄来说,Notion仍然是个很好的仓库,继续用着吧。

科技文化

很多人都明白企业文化,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公司,能真的有效的把企业文化,成功的分解到日常的工作中,变成每个员工工作习惯或者思路的一部分的。于是文化仅仅停留在了口号上,年底绩效考核的时候,也你看不到因为有人遵守的企业文化而在KPI上出现不同的处置,挺没文化的。

科技部门(Technology)作为许多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有自己的文化的,同理,我也并没有看到太多的科技部门,能够有效的把科技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科技工作当中。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和《Google SRE》两本著名的介绍谷歌工程实践的书,其实最重要的就在于构建这些实践所需要的底层的科技文化。当你身上背着考核的时候,「(Change caused issue) If issue wasn’t surfaced by tests in our CI system, it is not the fault of the change」这样的管理策略就会是空谈。

谁应该对科技文化负责?我不知道,CTO?也许如此,但也许也不仅仅如此。

也许我会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一个「有文化」的企业,见识见识?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